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鞋


第一次買鞋考慮這麼久. 通常都把玩一下就決定了. 這次卻花了很多時間在比較呢!!
因為最常購買的品牌 DIADORA . 他新款的戶外鞋 都不是很喜歡.
也因為如此 我才真的了解自己潛意識想要的鞋子必須有哪些優點
1.鞋頭要夠硬.
走在崎嶇的路上 有時候會不小心踢到大石塊或樹根. 如果有較硬的鞋頭,可以避免腳指受傷.
2.鞋底要夠硬 刻痕夠深
有時候走在鬆軟的土堆,如果鞋底刻痕不夠深,還是會有打滑的危險.
較硬的鞋底,通常也較耐磨. 或許舒適性會稍減,但我更希望鞋子撐得夠久.
3.C/P值夠高
價位當然不能過於昂貴 (2000元以內我認為合理)

為什麼不買gore-tex的鞋子呢?
基本上購買gore-tex衣服跟購買gore-tex鞋子的思考方式是不相同的.
一件gore-tex外套可以穿好多年. 一雙gore-tex鞋子呢?
鞋子能穿多久,靠的是鞋底. 即使表布防水但底已經磨平, 這樣的鞋子還能爬山嗎?
除非你要爬大山, 超過兩天以上行程. 郊遊踏青選gore-tex鞋子是浪費錢.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下回就讓我帶著"GoodYear" 去到處爬吧!!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第四)

有位住在台北的香港阿伯說台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太失敗.
說什麼:"孩子大了應該去闖一闖啊!怎麼還跟父母一起住呢? 香港人就不是這樣了.........."
很可惜!!這位阿伯只看到表面.
還記得今年三月新聞報導了一件讓我震撼的畫面. 一位中年大叔揹著84歲老母就醫.
我今天再度到網路google這畫面 這應該得新聞普立茲獎吧!! (拭淚中...)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304/34066507/

我來自單親家庭 母親很愛我們兄弟倆 那種疼愛是"暴力美學的極致"(用K的.鄉下人都這樣)
我年輕時就有想過長大要離家的念頭. 但我少不更事 五專念了7年.
出社會後又漫無目標遊蕩多年難有成就. 這個念頭讓我老弟搶先一步實現.

成年後 阿母當然K不動兩位大男生. 但言語暴力仍持續不斷. 我曾有半年時光不願開口和我阿母
說任何一句話. 最後還是我大表哥開導我;讓我放下那些無心的話語,與阿母重修舊好.

我一直與我母親同住 我怕她會孤單寂寞. 我弟已經出外買房獨立生活.
如果我也離去,她不知有多傷心,寂寞.
我常看到孤單老人坐在公園裡.他們似乎在祈求孩子們快下班經過公園,帶他一起回家.
又像是懷抱著死了也是一種解脫的心情在倒數自己無趣的人生.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第四)
你知道嗎? 我覺得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 保存最好的就是台灣.
我們的人民看到年長或行動不便者會主動讓坐, 我們會和父母同住 也是為了孝順.
可以就近照顧年邁雙親 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想法. 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啃老.

台灣年輕人走不出去 其實是教育體制出錯 以及吸血的資方聯合政府合力壓榨.
22K就是經典. 22K讓所有資方可以省更多人事開銷.但換個角度想 --就是在奴役勞工朋友.
不過 今天...就饒了22K吧!! 這不是今天要探討的議題.

和父母同住絕對不是懦弱,也不是每個人都在啃老. 許多人與父母同住僅是出於文化傳承.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 多代同堂 和樂融融!! 這就是儒家傳統思想的一部分.
別忘了把這優良傳統繼續傳承下去!!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心的視界-柯錫杰(讀後心得)

這是我第三次翻閱這本書. 這是一本"攝影心法" . 一種純然的意境. 
柯錫杰先生藉由自己"求道"(攝影之道)過程的種種經歷與心得. 並且以不同時期的優秀作品做輔佐;解說. 分享屬於他自己的攝影之心.
 這本書籍從簡約的封面(白沙丘)就令人激賞.
 翻閱至推薦序 文學作家高行健先生用言語形容柯錫杰先生的作品真是絕妙之至. 
最後來到作者序 看完作者的序文 就想起悉達多求道的歷程 浪跡天涯 最後回到原地 轉而探究自己的內心. 任何人想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 必須花很多心力去體驗 去實踐. 才有機會等到靈光乍現的剎那, 在那一刻,一切都明瞭通透了. 
作者序的內容涵蓋作者的攝影心法. 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好好咀嚼 消化 吸收.
"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太漂亮',以至於看不到攝影者的心."
"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學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養、充實自己的內涵,這是攝影作品走向藝術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門功課。 藝術成就來自於人生態度,沒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奧秘。" 

緊接著就是內容了. 照慣例還是點出名言佳句 畢竟我是推薦此書,不是寫心得報告.

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走自己的路 

攝影是心的反射 

 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就是要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 (一定要常看一流的藝術作品) 

傑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正是因為攝影家背後有一份對人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 

把自己放空,沒有任何目的性,沒有對攝影的預先要求和設想,最能企及藝術的境界 

我們要建立自己對美感的想法,而這種美感的培養,不屬於別人,只屬於自己. 

美感無法仿效,要自己開創,否則藝術就沒有意義了. 

藝術家不能沒有自己,沒有創新.只是跟著人家腳步走,無法達到真正的藝術創作. 

沒有歷練,無法拍人像. 這不是攝影技巧的問題,而是內涵的歷練.沒有這種歷練,沒辦法拍人. 所以,多讀書. 從書裡面去充實自己,去了解全世界. 相機不過是道具,最重要的是心. 

藝術家應有一種原生的生命力,要把種種束縛放開,擺脫. 

總結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欣賞大師的傑作.從文字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人生與藝術" .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天賦,你必須找到那把鑰匙;開啟大門,釋放你的心. 這把鑰匙想必就是柯錫杰先生所說:"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還有最重要的 "愛"!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世紀一瞬間-卡提耶.布列松 (讀書心得)

倘若你會想把這樣的書籍加入你的讀書清單.代表你對攝影也很有興趣.
也許你想藉由這本書協助你打開"攝影師之眼" .

基本上這是一本傳記類型書籍,他談論布列松先生一生中邁向攝影之路的所有重要的時刻;轉捩點. 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與堅持. 這本書的作者與譯者 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實力. 雖然只是一本傳記,整個故事鋪陳順序以及起伏點 調校得恰到好處 ,加上布列松先生的一生到處旅行,也曾淪為戰俘. ......
這本傳記內容絕不遜於精彩的小說情節,翻譯的極為流暢,讓人欲罷不能.
不過;整本書的內容到了中半段之後, 趨於平淡. 畢竟布列松先生已經是個名人,到處接CASE...
發生了一些瑣事.... 這部分比較無趣一些.
而到了最後一章(第八章+尾聲) 是傳記最高潮的總結.
這段談到布列松先生放棄攝影 專心畫畫. 更重要的是;這一段總結了布列松先生的攝影觀點.
下一段我們再來談談布列松先生的人格特質與攝影觀點.

布列松先生是個富二代,家裡很有錢. 卻很厭惡"錢"這玩意. 他常問:"錢從哪裡來?"
這是個不分世代且值得省思的問題,非常有意義. 尤其到了21世紀,所有的錢都集中到10%-15%有錢人手上. 到底錢怎麼輾轉到他們手上的? 大家去想一想吧!!

布列松先生早年學畫 師承洛特. 洛特曾說:"構圖即一切;一切即構圖." "一切由幾何開始"
這些幾何構圖訓練對布列松先生日後的攝影作品有很深的影響. 你如果看過布列松先生的作品.,就會對他的構圖能力佩服到五體投地. 真的太巧妙. 太引人入勝.

布列松先生似乎是個難相處的怪咖, 很多人跟他共事都會吵起來. 事後去回顧這些引發吵架的因子 ,說穿了;不過是布列松先生對攝影的態度嚴謹. 對藝術元素的觀點也很堅持.
從他不拍彩色作品 不打閃光燈 不准裁切相片 不准故意柔化或銳利化相片. 都顯露出他對攝影作品的堅持. 唯有擇善固執才能呈現"布列松式"的優秀作品. 還有他對於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宗旨的堅持  (當初成立馬格蘭 是為了保障攝影師們的"自由", 以及擁有底片保留權,COPY相片可以賣給報章雜誌使用. 但隨著媒體形式越來越多元且蓬勃發展,很多加入馬格蘭的攝影師們 為了想牟取暴利 不惜把底片賣給媒體.)
我打個比方 你會把你心愛的子女賣掉嗎? 如果你深愛你的攝影作品 你一定不希望媒體到處亂使用你的作品 甚至把你的作品變得粗俗 不入流. 所以 保留原始檔 限制使用範圍 是保護每個攝影師心愛作品的手段.
從對馬格蘭宗旨的堅持 不難發現為何布列松先生能成為"世紀之眼". 他愛他所有作品 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他用心力去完成 怎麼可能任意把底片賣給財團隨便糟蹋. 在這一方面 布列松先生展現他脫俗 自由 擇善固執的一面.

布列松先生是"超現實主義"的擁護者. 其實,我對這些藝術的分類 完全沒概念.
與其說"超現實主義" 不如說是真實主義的實踐者.
布列松先生拍照只是去"發現" 他不用人工方式製造場景 擺設場景. 加上前一段提到 不打閃光 不准裁切相片 不准故意柔化或銳利畫相片. 就好像食品純天然 不加工. 所以他的照片都很生動
自然 (都是真實發生的瞬間).

還是不免俗的整理書中名言佳句 

錢從哪裡來?

拍照時 心中必須對對象及自己懷著最崇高敬意

攝影不是一種宣傳手段,但它是將你的感覺高聲吶喊出來的一種方式。

洛特: "構圖即一切;一切即構圖."    "一切由幾何學開始" 

一個人在攝影時,就是在作畫

<<箭術與禪心>>(深深影響布列松先生的一本書.作者為德國人. 剖析日本佛教的"禪")
書中說:「完美的一箭並不在於那恰到好處的時刻,因為你並沒有把自己從自身分離出去。你不要把力量集中在如何取得成功上,而是要集中在遇見你的失敗上面……真正的藝術是沒有目標的,沒有動機……把你從自己那裏解放出來,拋棄原有的一切,這樣你就一無所有,只有那沒有目標的緊張狀態。」

十七世紀雷茨主教: "世間萬物皆有其決定性瞬間"

知識抓不住任何活的東西

培根(英國哲學家):"如果說得出來,為什麼還要畫?"  

過度只會迷戀一時,唯有謙遜才能寧靜致遠 


總結: 
表面上這本書只是敘述攝影大師傳奇的一生. 裡頭其實談了很多攝影心法.
甚至可以把這心法更延伸解讀成 --為人處世的追求目標 .
布列松先生的作品及人格特質充滿著 --"真 善 美"
擇善固執 自由 堅持 單純 無我. 這些都是書裡頭所描述關於布列松的特質.
這其實是很高層次的目標 卻是成為大師必須走過的旅程 .
你想流於俗套 市儈還是寧靜致遠?

**我忘了提及一點 布列松先生只用50mm的萊卡相機拍照(50mm呈現的景和人眼所見最相符)**

http://www.magnumphotos.com/C.aspx?VP3=SearchResult_VPage&ALID=29YL53KGUTK&CT=Album (布列松作品官網)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Fujifilm x20 使用心得

讓我們一起跳過無意義的開箱擺設. 且讓我告訴各位 我為何要買X20?
以及分享X20的實拍效果吧!
















為何選X20
很多人都覺得類單眼相機卡在單眼與微單眼之間 簡直無意義
但這兩年 SONY推出 RX-100, RX-1 . FUJIFILM也推出 X100 .
Leica也推出 X Vario . Nikon 推出Coolpix A .
這些超越4/3系列的感光元件大小類單眼相機會讓數位相機市場大洗牌嗎?
我也不知道. 但這些相機的畫質肯定很不錯. 但是價位實在不怎麼親民.
退而求其次 找低一檔次的類單眼相機
X20的競爭對手大概是 Nikon P7700 以及Canon S110 ....
因為X20的復古造型實在太誘人 加上我數位相機還沒買過富士以外的品牌.
所以 最後選擇fujifilm X20

X20的操作性能的確很優異 大概是我用過所有的類單眼富士相機裡 操作最方便的一款.
它的Q鍵(快捷鍵) 讓你一次搞定所有設定 . EV轉盤也讓人覺得很方便.
EV轉盤前方有個Fn鍵 讓玩家自定這個鍵的功能 很人性化吧!!
左手邊也有四個快捷鈕 比DC更升級!! 更厲害的是.....有熱靴!! 改天讓我買個閃燈直奔婚禮會場試試!!

優點
1. 復古造型優 金屬機身及蒙皮質感佳 手持穩
2. 操作性能直逼單眼相機 (差機械快門聲)
3. 對焦速度快
4. 寫入等待時間短 (與EOS M及PENTAX K-K200D 比較)
5. 有很多好玩 有趣的濾鏡可以選(現在的數位相機好像都有許多有趣濾鏡)
6. 鏡片質料佳,很少出現耀光現象.

缺點
1. 價格偏高 (水貨 NT.16000- 含副廠備用電池+副廠相機包)
2. POWER ON有時沒反應 要再重開一次(逆時針旋轉鏡頭為開機動作.網路上也有網友有類似情形)
3. 觀景窗覆蓋率僅85% 那....有什麼意義呢?
4. 電池續航力普普.(買原廠比較耐久!!)
5. 最小光圈稍嫌不足. F11
結語
2/3"感光元件大小的數位相機 你不需要期待它有多優異的畫質
ISO拉高到1600還是有明顯噪點 照片放大到1:1 還是覺得細節讓人小小失望.
如果你對細節的要求沒那麼高標準 我相信這台相機一定能讓你滿意才是.
如果要我給個C/P值(cost/performance; 1最不滿意;5最滿意)  2/4
以上是我的個人心得 僅供參考 (不滿意別罵我)

看照片





好好吃!!


豆皮壽司

綜合刺身

日式炸豬排

豪雨特報

沉思

拔河

荒廢

重生

天氣晴

抽屜(手動對焦)

挺拔

待命

POWER!!

圓山觀景台(自動接圖模式)

台北故事館

市立美術館

"照"飛機

柔焦濾鏡

軍艦岩步道

玩具相機模式


懷抱

上下方失焦模式

CAFE

枕頭

日日櫻


陰天

紅色 ONLY

第一次拍小強







生命力


YELLOW ONLY

這是用只顯示黃色模式拍攝,所以竹竿有點黃黃的



































國家音樂廳
































看了以上這麼多張照片 多少也有些參考價值.
喜歡就買!! 不喜歡就作罷!!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