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會想把這樣的書籍加入你的讀書清單.代表你對攝影也很有興趣.
也許你想藉由這本書協助你打開"攝影師之眼" .
基本上這是一本傳記類型書籍,他談論布列松先生一生中邁向攝影之路的所有重要的時刻;轉捩點. 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與堅持. 這本書的作者與譯者 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實力. 雖然只是一本傳記,整個故事鋪陳順序以及起伏點 調校得恰到好處 ,加上布列松先生的一生到處旅行,也曾淪為戰俘. ......
這本傳記內容絕不遜於精彩的小說情節,翻譯的極為流暢,讓人欲罷不能.
不過;整本書的內容到了中半段之後, 趨於平淡. 畢竟布列松先生已經是個名人,到處接CASE...
發生了一些瑣事.... 這部分比較無趣一些.
而到了最後一章(第八章+尾聲) 是傳記最高潮的總結.
這段談到布列松先生放棄攝影 專心畫畫. 更重要的是;這一段總結了布列松先生的攝影觀點.
下一段我們再來談談布列松先生的人格特質與攝影觀點.
布列松先生是個富二代,家裡很有錢. 卻很厭惡"錢"這玩意. 他常問:"錢從哪裡來?"
這是個不分世代且值得省思的問題,非常有意義. 尤其到了21世紀,所有的錢都集中到10%-15%有錢人手上. 到底錢怎麼輾轉到他們手上的? 大家去想一想吧!!
布列松先生早年學畫 師承洛特. 洛特曾說:"構圖即一切;一切即構圖." "一切由幾何開始"
這些幾何構圖訓練對布列松先生日後的攝影作品有很深的影響. 你如果看過布列松先生的作品.,就會對他的構圖能力佩服到五體投地. 真的太巧妙. 太引人入勝.
布列松先生似乎是個難相處的怪咖, 很多人跟他共事都會吵起來. 事後去回顧這些引發吵架的因子 ,說穿了;不過是布列松先生對攝影的態度嚴謹. 對藝術元素的觀點也很堅持.
從他不拍彩色作品 不打閃光燈 不准裁切相片 不准故意柔化或銳利化相片. 都顯露出他對攝影作品的堅持. 唯有擇善固執才能呈現"布列松式"的優秀作品. 還有他對於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宗旨的堅持 (當初成立馬格蘭 是為了保障攝影師們的"自由", 以及擁有底片保留權,COPY相片可以賣給報章雜誌使用. 但隨著媒體形式越來越多元且蓬勃發展,很多加入馬格蘭的攝影師們 為了想牟取暴利 不惜把底片賣給媒體.)
我打個比方 你會把你心愛的子女賣掉嗎? 如果你深愛你的攝影作品 你一定不希望媒體到處亂使用你的作品 甚至把你的作品變得粗俗 不入流. 所以 保留原始檔 限制使用範圍 是保護每個攝影師心愛作品的手段.
從對馬格蘭宗旨的堅持 不難發現為何布列松先生能成為"世紀之眼". 他愛他所有作品 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他用心力去完成 怎麼可能任意把底片賣給財團隨便糟蹋. 在這一方面 布列松先生展現他脫俗 自由 擇善固執的一面.
布列松先生是"超現實主義"的擁護者. 其實,我對這些藝術的分類 完全沒概念.
與其說"超現實主義" 不如說是真實主義的實踐者.
布列松先生拍照只是去"發現" 他不用人工方式製造場景 擺設場景. 加上前一段提到 不打閃光 不准裁切相片 不准故意柔化或銳利畫相片. 就好像食品純天然 不加工. 所以他的照片都很生動
自然 (都是真實發生的瞬間).
還是不免俗的整理書中名言佳句
錢從哪裡來?
拍照時 心中必須對對象及自己懷著最崇高敬意
攝影不是一種宣傳手段,但它是將你的感覺高聲吶喊出來的一種方式。
洛特: "構圖即一切;一切即構圖." "一切由幾何學開始"
一個人在攝影時,就是在作畫
<<箭術與禪心>>(深深影響布列松先生的一本書.作者為德國人. 剖析日本佛教的"禪")
書中說:「完美的一箭並不在於那恰到好處的時刻,因為你並沒有把自己從自身分離出去。你不要把力量集中在如何取得成功上,而是要集中在遇見你的失敗上面……真正的藝術是沒有目標的,沒有動機……把你從自己那裏解放出來,拋棄原有的一切,這樣你就一無所有,只有那沒有目標的緊張狀態。」
十七世紀雷茨主教: "世間萬物皆有其決定性瞬間"
知識抓不住任何活的東西
培根(英國哲學家):"如果說得出來,為什麼還要畫?"
過度只會迷戀一時,唯有謙遜才能寧靜致遠
總結:
表面上這本書只是敘述攝影大師傳奇的一生. 裡頭其實談了很多攝影心法.
甚至可以把這心法更延伸解讀成 --為人處世的追求目標 .
布列松先生的作品及人格特質充滿著 --"真 善 美"
擇善固執 自由 堅持 單純 無我. 這些都是書裡頭所描述關於布列松的特質.
這其實是很高層次的目標 卻是成為大師必須走過的旅程 .
你想流於俗套 市儈還是寧靜致遠?
**我忘了提及一點 布列松先生只用50mm的萊卡相機拍照(50mm呈現的景和人眼所見最相符)**
http://www.magnumphotos.com/C.aspx?VP3=SearchResult_VPage&ALID=29YL53KGUTK&CT=Album (布列松作品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