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住在台北的香港阿伯說台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太失敗.
說什麼:"孩子大了應該去闖一闖啊!怎麼還跟父母一起住呢? 香港人就不是這樣了.........."
很可惜!!這位阿伯只看到表面.
還記得今年三月新聞報導了一件讓我震撼的畫面. 一位中年大叔揹著84歲老母就醫.
我今天再度到網路google這畫面 這應該得新聞普立茲獎吧!! (拭淚中...)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304/34066507/
我來自單親家庭 母親很愛我們兄弟倆 那種疼愛是"暴力美學的極致"(用K的.鄉下人都這樣)
我年輕時就有想過長大要離家的念頭. 但我少不更事 五專念了7年.
出社會後又漫無目標遊蕩多年難有成就. 這個念頭讓我老弟搶先一步實現.
成年後 阿母當然K不動兩位大男生. 但言語暴力仍持續不斷. 我曾有半年時光不願開口和我阿母
說任何一句話. 最後還是我大表哥開導我;讓我放下那些無心的話語,與阿母重修舊好.
我一直與我母親同住 我怕她會孤單寂寞. 我弟已經出外買房獨立生活.
如果我也離去,她不知有多傷心,寂寞.
我常看到孤單老人坐在公園裡.他們似乎在祈求孩子們快下班經過公園,帶他一起回家.
又像是懷抱著死了也是一種解脫的心情在倒數自己無趣的人生.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第四)
你知道嗎? 我覺得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 保存最好的就是台灣.
我們的人民看到年長或行動不便者會主動讓坐, 我們會和父母同住 也是為了孝順.
可以就近照顧年邁雙親 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想法. 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啃老.
台灣年輕人走不出去 其實是教育體制出錯 以及吸血的資方聯合政府合力壓榨.
22K就是經典. 22K讓所有資方可以省更多人事開銷.但換個角度想 --就是在奴役勞工朋友.
不過 今天...就饒了22K吧!! 這不是今天要探討的議題.
和父母同住絕對不是懦弱,也不是每個人都在啃老. 許多人與父母同住僅是出於文化傳承.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 多代同堂 和樂融融!! 這就是儒家傳統思想的一部分.
別忘了把這優良傳統繼續傳承下去!!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心的視界-柯錫杰(讀後心得)
這是我第三次翻閱這本書.
這是一本"攝影心法" . 一種純然的意境.
柯錫杰先生藉由自己"求道"(攝影之道)過程的種種經歷與心得. 並且以不同時期的優秀作品做輔佐;解說. 分享屬於他自己的攝影之心.
這本書籍從簡約的封面(白沙丘)就令人激賞.
翻閱至推薦序 文學作家高行健先生用言語形容柯錫杰先生的作品真是絕妙之至.
最後來到作者序 看完作者的序文 就想起悉達多求道的歷程 浪跡天涯 最後回到原地 轉而探究自己的內心. 任何人想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 必須花很多心力去體驗 去實踐. 才有機會等到靈光乍現的剎那, 在那一刻,一切都明瞭通透了.
作者序的內容涵蓋作者的攝影心法. 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好好咀嚼 消化 吸收.
"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太漂亮',以至於看不到攝影者的心."
"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學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養、充實自己的內涵,這是攝影作品走向藝術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門功課。 藝術成就來自於人生態度,沒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奧秘。"
緊接著就是內容了. 照慣例還是點出名言佳句 畢竟我是推薦此書,不是寫心得報告.
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走自己的路
攝影是心的反射
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就是要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 (一定要常看一流的藝術作品)
傑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正是因為攝影家背後有一份對人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
把自己放空,沒有任何目的性,沒有對攝影的預先要求和設想,最能企及藝術的境界
我們要建立自己對美感的想法,而這種美感的培養,不屬於別人,只屬於自己.
美感無法仿效,要自己開創,否則藝術就沒有意義了.
藝術家不能沒有自己,沒有創新.只是跟著人家腳步走,無法達到真正的藝術創作.
沒有歷練,無法拍人像. 這不是攝影技巧的問題,而是內涵的歷練.沒有這種歷練,沒辦法拍人. 所以,多讀書. 從書裡面去充實自己,去了解全世界. 相機不過是道具,最重要的是心.
藝術家應有一種原生的生命力,要把種種束縛放開,擺脫.
總結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欣賞大師的傑作.從文字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人生與藝術" .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天賦,你必須找到那把鑰匙;開啟大門,釋放你的心. 這把鑰匙想必就是柯錫杰先生所說:"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還有最重要的 "愛"!
柯錫杰先生藉由自己"求道"(攝影之道)過程的種種經歷與心得. 並且以不同時期的優秀作品做輔佐;解說. 分享屬於他自己的攝影之心.
這本書籍從簡約的封面(白沙丘)就令人激賞.
翻閱至推薦序 文學作家高行健先生用言語形容柯錫杰先生的作品真是絕妙之至.
最後來到作者序 看完作者的序文 就想起悉達多求道的歷程 浪跡天涯 最後回到原地 轉而探究自己的內心. 任何人想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 必須花很多心力去體驗 去實踐. 才有機會等到靈光乍現的剎那, 在那一刻,一切都明瞭通透了.
作者序的內容涵蓋作者的攝影心法. 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好好咀嚼 消化 吸收.
"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太漂亮',以至於看不到攝影者的心."
"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學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養、充實自己的內涵,這是攝影作品走向藝術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門功課。 藝術成就來自於人生態度,沒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奧秘。"
緊接著就是內容了. 照慣例還是點出名言佳句 畢竟我是推薦此書,不是寫心得報告.
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走自己的路
攝影是心的反射
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就是要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 (一定要常看一流的藝術作品)
傑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正是因為攝影家背後有一份對人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
把自己放空,沒有任何目的性,沒有對攝影的預先要求和設想,最能企及藝術的境界
我們要建立自己對美感的想法,而這種美感的培養,不屬於別人,只屬於自己.
美感無法仿效,要自己開創,否則藝術就沒有意義了.
藝術家不能沒有自己,沒有創新.只是跟著人家腳步走,無法達到真正的藝術創作.
沒有歷練,無法拍人像. 這不是攝影技巧的問題,而是內涵的歷練.沒有這種歷練,沒辦法拍人. 所以,多讀書. 從書裡面去充實自己,去了解全世界. 相機不過是道具,最重要的是心.
藝術家應有一種原生的生命力,要把種種束縛放開,擺脫.
總結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欣賞大師的傑作.從文字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人生與藝術" .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天賦,你必須找到那把鑰匙;開啟大門,釋放你的心. 這把鑰匙想必就是柯錫杰先生所說:"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去應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 還有最重要的 "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