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讀書心得

冥冥中註定了我會與這本書相遇.
當初僅是搜尋"荷蘭來的台灣人"這本攝影集.
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歐定思修士來台50周年的向陽山登山紀念專輯(MIT台灣誌),
才讓我在"博客來"網路書店注意到這本荷蘭來的台灣人"相關書籍"(都跟傳教士有關)--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我知道多數原住民都信奉天主教.但實在沒法把台灣跟天主教的關聯性搞清楚.一邊是歐洲;另一邊是亞洲.天差地遠啊!!
慢慢懂事之後才知道--台灣光復後,有一群來自遠方的貴客,燃燒自己的生命,默默在台灣耕耘;奉獻.而這群遠方貴客選擇的落腳處卻是台灣偏遠村落,他們的理由是:這些地方最需要援助.每每聽到這些傳教士的故事,都讓我心情激動不已.除了感動之外;總希望自己不要輸給這群老人家.畢竟我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啊!

作者本身也是天主教徒.除了寫作之外;還是一位知名攝影師.裡頭豐富美麗的插圖,
多半是由他所拍攝. 這裡頭除了介紹那些無私奉獻的傳教士們的事蹟之外,作者也以自己的特殊經歷(同性戀者)--是否該投入主的懷抱?主會愛一位同性戀者嗎?極端的拉鋸;與心魔的對抗過程,都如實敘述.可見作者的坦誠.
書裡頭作者也跟我們平常人一樣,對傳教士神聖不可褻瀆形象感到崇拜.當他見到有位傳教士瀕臨死亡時大喊著不想死!這個畫面不僅讓他感到幻滅,身為讀者的我也一樣的心情--"畢竟人不是神!" 不過,這本書裡所記錄的每一位修道人,都是燃燒自己生命到最後一刻的勇者.他們不依附權貴,不在媒體前招搖做秀,深居簡出,心裡想的只是那些可憐的子民們,他們唯一做的就是愛這群子民,而非傳教.
他們不需要傳教--因為他們本身即是"信;望;愛"的化身.

恕我不敬;把這書的部分內容PO出.(實在是家書內容太感人)

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

親愛的母親,

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
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我與其他會士弟兄終於抵達了台灣的東部。眼前這片美景只能用
「歎為觀止」來形容啊!青翠的海岸山脈與瑞士的高山差不多,但美麗的太平洋卻是家鄉所沒有的。

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而且這裡沒有會院,
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
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不過,這裡的人很窮,很多人都沒有鞋穿,相較之下,
我們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雖然如此,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這個調皮的念頭,還不足以成為「距離」的對比啊。親愛的媽媽,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
(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但我相信您為我所流的思念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麗的一串珍珠。

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的捨得,好讓您最親愛的孩子能到異國遠方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好天主定會賞報您的犧牲與奉獻。

我就要開始學習這裡的語言與文化,請為我祈禱,我可是一點把握也沒有。

想念爸爸與弟妹們,我將在每晚的夜禱中與你們重逢。

您遠方的孩子敬上1954.6.9


昨天我和老婆一起看著電視節目"青春進行曲".正討論著22K以及現在的年輕人(19-30歲)對工作的看法,對自我價值觀的看法.老婆說:現在年輕人會如此憤怒,都是父母教育模式所造成.這麼說不無道理.這世代年輕人從呱呱墜地起就備受呵護.食衣住行育樣樣不缺.這些人好像過著"事事順心"的日子.事事順心的日子過慣了,總以為是理所當然.當他們踏入社會,得靠自己時...就變得"諸事不順".然後有些人開始感到憤怒,遷怒他人,攻占行政機關;霸占馬路.搞個"我不是香蕉"運動;"駐點運動"(假裝路過).背後冠冕堂皇的訴求儘是幌子!憤怒,無助,不安才是這些活動本質.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不必怨天尤人.
這些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異口同聲說台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我們卻渾然不覺.
這群在台灣住得比我還久的外國人,見證了台灣由簡窳到繁華的過程,也見證了台灣
政黨亂象.他們語重心長:台灣是個好地方,要好好珍惜!
別再被過多物質慾望所牽絆,愛可以戰勝恐懼,讓人免於不安;憤怒!
我們不需要像這群修道人一樣,過著與世無爭;奉獻生命的生活.
但我們必須比他們更愛這片土地;因為我們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啊!!
讓我們的世代子嗣都充滿著愛;世世代代以愛來灌溉滋養這塊美麗寶島.

**感謝作者讓讀者們知道,這片土地上住著這麼一群熱愛台灣;無私奉獻的長者**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寫真的思考 讀書心得

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手機,平板或相機.
只要到旅遊景點就會見到人們拼命拍照.
我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有一回到故宮.有位老婆婆請我幫她拍照.
拍完之後看他看著數位照片流露出滿心歡喜表情,不斷跟我說謝謝.
我心想:"攝影真是令人著迷啊!!"
老婆婆微笑的畫面也讓我對攝影產生了一些問題.
攝影對他的意義為何? 對你的意義為何? 對我的意義為何?
為何會讓大家彷彿著魔似的拼命拍啊拍?
我想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攝影理由與目的.這就是攝影迷人之處.

攝影技術發明至今約一百八十個年頭,當中有些重大變革的年代,
我個人認為跟印刷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發達讓各國交流更頻繁有緊密關聯.
19世紀攝影發展以畫意攝影為主流.(拍得很像一幅畫)
那時候的人們能看到這樣的照片就已經是大開眼界了.甚至有攝影師幫照片加色,
(古早時代只有黑白照片).在那個時代,看到自己被拍的像一幅畫那樣美麗,不知有多驕傲.
當然那個時期攝影還是有錢人的專利. 隨著印刷術的發達,人們可以透過報章雜誌,廣告海報等
平面媒體看到各式各樣的照片.這些媒體利用方便的交通運送平面影像資訊至世界各地.從這時候起,
照片再也不是有錢人才能擁有.畫意攝影再也無法滿足大眾的胃口,人們想看更多不一樣,新奇,
有深度的內容.於是現代攝影逐漸成為主流.
演變至今日,人手一支照相手機及平板.網路相簿以及圖文並茂的部落格,彷彿家家戶戶都是印刷廠,出版社.
每個人都能大量複製旅遊景點照片 肖像照片 時事照片 美食照片 美女照 愛車照 嬰兒照............
眼睛看到的都能透過隨身相機快門鈕記錄下來.與其說現在是攝影時代還不如說是印刷時代更貼切.
身在這個被照片圍繞的時代裡,倘若不去思考攝影的意義,就變成行屍走肉般狂按快門大量生產照片的機器.

這本書介紹了攝影發展歷史以及各個時代攝影風格的轉變
更難的是--作者盡可能把許多有影響力的大師作品做分類比較以及說明.
當然 本書還是著重於日本攝影史描述.
早期日本的攝影發展其實是跟著歐洲的腳步走 但經過時間加上文化傳統的
醞釀 也發展出屬於日本風格的攝影視野.
從書中我們可以得知攝影會受到許多層面的影響而衍生更多風格.
例如文化層面 風俗層面 宗教層面 西洋藝術層面 心理層面等眾多因素影響.
將這些元素注入攝影 就能造就不同凡響的作品!

寫真(攝影)的意義究竟為何? 哈哈!! 這哪裡會有定論呢!
應該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定義這樣的問題. 絕對沒有.
不過這本書基本上已經幫攝影分了好幾種類型,每一種風格都可代表一種意義吧!
若以我的觀點來看;
我覺得寫真的意義在於利用相機凍結當時的感動瞬間 保留當時情緒的原汁原味
就算過了許多年 看到這張老照片 還是能喚醒當時的氛圍及情緒.
這應該也是寫真的意義之一吧!